来源:征途观史
2023-07-04 05:10:16
文 |征途观史
编辑 | 征途观史
(相关资料图)
挥发性致密油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油藏, 其岩石孔隙结构对于油气的储集和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油藏通常存在于低渗透和高孔隙度的沉积岩层中,其孔隙结构相对较小,通常小于50纳米,这使得油气在储存和流动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
由于岩石颗粒间的连接较弱,孔隙往往是高度分散的,缺乏明显的连通路径,这导致了油气在孔隙中的流动受到了限制,增加了油藏的开发难度。
此外挥发性致密油藏的孔隙结构还表现出一定的多尺度性质, 这意味着在不同的尺度上,孔隙的形状和大小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纳米尺度上,孔隙通常呈现出细小的细颈和狭窄的喉道,这增加了油气流动的阻力,而在微观尺度上,孔隙往往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和大小分布,这进一步限制了流体的流动。
孔隙度是指油藏岩石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挥发性致密油藏的孔隙度通常较高,但大部分的孔隙都是微小的,这导致有效储集和流动油气的空间相对较少。
不同的岩石成分和组织结构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孔隙发育和排布,石英含量高的岩石通常具有较少的孔隙,而含有粘土矿物的岩石则可能具有较多的微观孔隙, 这些差异对于油气的储集和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挥发性致密油藏的孔隙结构的研究,可以不断完善油藏模型和开发技术,提高挥发性致密油藏的开发效率,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油藏类型的研究成果,结合地质、工程和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一步推动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技术进步。
在极寒环境下,岩石和土壤中的孔隙结构受到气候、地质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演化过程。
低温环境下,温度的下降会引起岩石和土壤中水分的冻结,当水分冻结时,它会膨胀并形成冰晶,这些冰晶可以对周围的孔隙施加力量,导致孔隙的扩大和形状的改变,低温环境还会影响岩石和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率,从而进一步影响孔隙结构的演化。
当温度在冰冻和解冻之间交替变化时,孔隙中的冰晶会经历收缩和膨胀,这种收缩和膨胀会导致孔隙壁面的应力变化,进而引起裂缝的形成和扩展,随着冻融循环的继续,这些裂缝将进一步扩大,从而改变岩石和土壤的孔隙连通性和渗透性。
冰聚合是指在冻结过程中,由于水分中的溶质和悬浮颗粒的存在,冰晶之间形成了连接结构。
这些连接结构可以通过桥接和纤维增强机制,使孔隙中的颗粒相互连接起来,形成更大的孔隙和通道,冰聚合的程度取决于溶质浓度、颗粒浓度和冻结速率等因素。
另一个重要的低温条件下的孔隙结构演化过程是冰碳循环,在寒冷的环境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与水结合形成碳酸,随后与冰结合形成碳酸冰。
这种碳酸冰在冻融循环中会发生变化,导致孔隙中的酸碱性发生改变, 它还可以引起矿物的溶解和沉淀,进而影响孔隙的大小和形态。
在生物作用的影响下,低温条件下的孔隙结构也会发生演化,寒冷环境中存在着适应低温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利用有限的水分和能量资源进行生存和繁殖,这些微生物通过代谢过程产生酸性或碱性物质,进而影响周围的溶解度和沉淀作用,微生物还能够通过胞外多聚物的产生和生物胶结作用,改变岩石和土壤的孔隙结构。
中温条件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温度的变化可以引起岩石和土壤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影响孔隙的大小、形状和连通性,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热胀冷缩效应。
随着温度的升高,岩石和土壤中的水分会膨胀,导致孔隙的扩大和形态的改变,而在较低温度下,水分会收缩,导致孔隙的收缩和变形, 这种热胀冷缩效应会对孔隙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岩石和土壤的渗透性和固结性。
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岩石和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率,从而影响溶解度和沉淀作用,一些矿物在中温条件下可能发生溶解或沉淀,从而改变孔隙的大小和形态,化学反应还可以引起矿物的结晶和晶格重排,导致孔隙结构的演化。
在中温条件下,孔隙结构演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热水蚀变,热水蚀变是指岩石和土壤中的水分在高温条件下与岩石发生反应,引起岩石的溶解和侵蚀,这种蚀变过程可以改变孔隙的大小和连通性,甚至形成新的孔隙和裂隙,热水蚀变对于热液矿床和地热能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影响中温条件下孔隙结构演化的因素是生物作用,在中温环境中,存在着适应该温度的微生物和生物体系,这些生物可以通过新陈代谢过程产生酸性或碱性物质,改变周围环境的酸碱度,从而影响岩石和土壤的溶解度和沉淀作用,生物还可以通过生物胶结和胞外多聚物的产生,改变孔隙结构的稳定性和连通性。
高温会导致岩石和土壤中的热胀冷缩效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热运动增强,导致孔隙的膨胀和形态的变化。
而在高温下,物质的热运动减弱,导致孔隙的收缩和变形,这种热胀冷缩效应会影响岩石和土壤的渗透性和固结性,从而对孔隙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从而导致岩石和土壤中的矿物溶解和沉淀。这些化学反应可以改变孔隙的大小、连通性和形态,高温下的水热作用可以导致矿物的溶解和重结晶,从而改变孔隙的分布和排列。
热流是指能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的传导, 热流的存在会导致岩石和土壤中的温度梯度,从而引起物质的运移和重排,这种温度梯度对孔隙结构的演化起着重要作用,热流还可以引起岩石和土壤中的热应力,导致孔隙的扩大和裂缝的形成。
除了物理和化学因素,高温条件下的孔隙结构演化还受到生物作用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中,存在着适应高温生活的微生物和生物体系,这些生物体可以通过代谢过程产生酸性或碱性物质,进而影响周围的溶解度和沉淀作用,微生物还可以通过生物胶结和胞外多聚物的产生,改变孔隙结构的稳定性和连通性。
中等温度对挥发性致密油藏孔隙结构的影响程度较为显著,这样的温度会导致岩石的热胀冷缩效应,随着温度的升高,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和孔隙体积会发生变化。
矿物颗粒的热胀冷缩会使孔隙体积发生扩大和收缩,进而影响岩石的渗透性和储集性能,中温度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加快,这对挥发性致密油藏的孔隙结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中温下的水热作用会引起矿物的溶解和重结晶,从而改变孔隙的分布和形态。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岩石中孔隙内部的压力变化,从而影响孔隙的连通性和孔隙喉道的尺寸,这对储层中油气的流动和渗透性起着重要作用。
挥发性致密油藏在中温度条件下孔隙结构演化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物理、化学和流体动力学等因素,物理因素包括热胀冷缩效应和温度对孔隙喉道尺寸的影响。
化学因素包括水热作用引起的矿物溶解和重结晶,以及气体组分的变化对吸附行为的影响,流体动力学因素包括温度对岩石渗透性和油气流动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着挥发性致密油藏孔隙结构演化的过程。
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孔隙类型和分布特征,岩石成分对孔隙结构演化具有直接影响,不同成分的岩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矿物学变化,从而影响孔隙结构的演化。
含有粘土矿物的页岩在中温度条件下容易发生膨胀和溶胀, 导致孔隙的尺寸和连通性发生变化,而含有石英和长石等矿物的砂岩则在中温度下可能发生热胀冷缩效应,引起孔隙体积的变化。
此外不同成分的岩石在高温条件下可能发生矿物相变或熔融,进一步改变孔隙结构和连通性。
不同岩石类型和成分对孔隙结构演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孔隙尺度和孔隙分布上,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孔隙尺度分布特征。
砂岩通常具有较大的颗粒间隙和裂隙孔隙,而页岩则具有较多的纳米级孔隙,中温度下的温度变化会引起岩石内部孔隙尺度的变化,而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温度的响应也会有所不同,此外,不同岩石成分的热胀系数和热导率也不同,进一步影响了孔隙结构的演化过程。
挥发性致密油藏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孔隙结构演化过程及特征的不同中流体性质和作用方式的影响。
不同温度下,流体性质对挥发性致密油藏的孔隙结构演化具有显著影响,温度变化会改变流体的粘度和密度。
高温条件下,油和气的粘度会降低,流体流动性增强,更容易穿过岩石孔隙,高温还会引起原油中的轻质组分挥发,增加孔隙内的气体含量,进一步影响孔隙结构的演化。
与之相反,低温条件下,油和气的粘度增加,流体流动性降低,对孔隙结构的影响较弱。
压力和渗透力是流体作用的关键参数,它们决定了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方式,在高温条件下,流体的压力和渗透力会增大,使得流体更容易渗透和侵蚀孔隙。
这可能导致孔隙的扩张和孔隙喉道的扩展,增加储层的渗透性,而在低温条件下,流体的压力和渗透力较低,对孔隙结构的作用相对较弱。
流体的化学性质也会对孔隙结构演化产生影响,在高温条件下,流体中的酸性物质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与岩石矿物发生溶解和重结晶作用,从而改变孔隙的形态和分布。
此外,流体中的溶解气体在高温下会释放,形成气泡并改变孔隙连通性, 而在低温条件下,流体的化学作用相对较弱,对孔隙结构的影响较小。
不同温度条件下挥发性致密油藏的孔隙结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有效开发和利用该油藏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温度下,孔隙结构的演化过程和特征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对其进行认识和理解至关重要。
对于不同温度条件下挥发性致密油藏孔隙结构的认识和理解,需要考虑温度对孔隙结构演化的影响机制,以及岩石类型和成分对孔隙结构演化的调控作用,深入研究挥发性致密油藏的孔隙结构对于制定合理的勘探开发策略和优化油气采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Loucks, R. G., Reed, R. M., Ruppel, S. C., & Jarvie, D. M. (2009). Morphology, genesis, and distribution of nanometer-scale pores in siliceous mudstones of the Mississippian Barnett Shale.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79(12), 848-861.
2.Milliken, K. L. (2013).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c matter type and maturity on nanoporosity development in gas shale. AAPG Bulletin, 97(11), 2155-2176.
3.Clarkson, C. R., Solano, N., Bustin, R. M., Bustin, A. M., & Chalmers, G. R. (2013). Characterization of gas shale pore systems by porosimetry, pycnometry, surface area, 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 analyses: examples from the Barnett, Woodford, Haynesville, Marcellus, and Doig units. AAPG Bulletin, 97(10), 2001-2029.
关键词: